上海既有隧道平均运营年限为12.5年,其中运营超过10年的占比50%。这些城市交通设施,该如何运营维保才能提升城市运营精细化水平?在1月11日举行的上海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精细化管理高峰论坛上,不少专家都提出了推行“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理念。
“传统印象中,城市越江隧道养护总与夜间封道、隧道封闭维修分不开。引入全寿命周期运营养护理念后,便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处置设施病害,使设施大修变为中修,中修变成小修,避免集中封闭的大修。”隧道股份城市运营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振宇告诉记者,简单来说,就是在规划和建设时期同步考虑后期运行维护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达到预防性养护目的,实现设施“治未病”的效果。
上海的大连路隧道,是沪上首条“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隧道。隧道内“埋”入了356个测点的健康监测系统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隧道的“身体状况”,并建立对养护、运营、状态评价、养护决策等内容进行管控的一体化设计平台。此外,隧道还采用了电子巡检系统、隧道运维决策支持系统、电缆通道无人巡检机器人等项目,为设施向全寿命周期管理运维模式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获悉,除了大连路隧道,隧道股份城市运营目前负责运营维保的越江设施还有打浦路隧道、上中路隧道、杨浦大桥、卢浦大桥等。戴振宇透露,之后还会将大连路隧道的“全寿命周期”维保管理理念,引入到更多越江设施和城市快速路,把看似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打造成一个“有温度”的城市设施。
1月11日,隧道股份城市运营还被授予上海“服务品牌”,成为上海首家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的城市基础设施运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