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泥石流引发的桥梁垮塌触动着很多人的神经,如何对泥石流进行防治?结合学习规范,我们来学习一下。
【规范条文】泥石流灾害处治措施,应根据泥石流沟的地形、地质状况、沟槽宽度及坡度、泥石流性质、流势,以及泥石流对桥涵危害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位于频繁发生较大的黏性泥石流区及规模较大的稀性泥石流区的桥梁,可改线绕避。跨越稀性泥石流或水流中含砂石较多河沟的涵洞,可增加涵洞跨径或改涵为桥。
【条文说明】公路泥石流防治需根据泥石流的特性合理选用单体或有效组合的防治模式。长期受泥石流影响的公路交通干线一般采取改线绕避,无法避绕时,则将路线改在泥石流危害较轻的河岸,或提高路线高程,或在两岸间穿行,以缩小桥梁与泥石流遭遇的范围。在泥石流或水流含砂石较多河沟上的涵洞,常常发生淤埋而失效,因此,在桥涵养护中,采取增加涵洞跨径或改涵为桥措施,桥孔尽量采用单孔跨越,以减少被泥石流破坏的机会。
【观点解析】增大跨径、改涵为桥都是对的,但并不是一劳永逸。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泥石流淤埋的条件,只是增加了淤埋的时间,或者说给清理淤埋争取了时间。还是要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及时清理。
【规范条文】在泥石流形成区,可采取截水、排水并结合支挡等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止滑坍发生。在泥石流经过区,可在过流沟道内采取护底及护坡措施;在储淤条件较好处,可修建拦挡坝或停淤场。
【条文说明】泥石流是松散固体物源和水的混合体,泥石流的暴发,需要具备充足的物源和适量的水源,两者缺一不可。
(1)控制“水源”,水石分治。当山沟内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而沟谷源头或中上段又具有很好的集中汇水条件时,设置地表截排水明渠、管道等,尽量通过截排水措施从源头上拦截和排除地表水流,尽量减少地表水的入沟量, 减少沟内堆积物暴发泥石流的概率和规模,甚至消除泥石流的启动条件。
(2)控制“物源”, 注重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作用。采取支挡、排水等措施对分布于沟道沿线、源头及两侧的松散堆积体、崩滑体进行治理,避免其转化为泥石流物源,可有效地控制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暴发。
拦挡坝成群建筑,坝间距离按下游回淤的泥沙能对上一道坝起到防冲护基作用为准。拦挡坝有实体坝、格栅坝、铁丝石笼坝等多种形式。停淤场一般设在经过区中、下部的扇面宽阔处,或设在两扇间的低洼处。在物源丰富的泥石流流通区,尽可能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挡坝,给先到的洪水留出足够的过流通道,避免洪水的冲刷和坝体被饱水的土石“涨爆”。拦挡坝基础要尽可能进入基岩。
【观点解析】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第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第三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泥石流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在形成区控制水源和物源的思路是对的,但控制地表水不入沟是很困难的,毕竟水往低处流,只能是尽量控制,对于入沟的水,要绕开物源,不要直接冲击物源,最理想的情况是,出来的只是水。
泥石流一旦形成,就很难控制,拦挡坝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拦蓄泥沙,另一方面这拦蓄的泥沙,可能给下一次更大的泥石流提供了物源,类似于水库溃坝时,其流量比自然流量大得多。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事后调查也发现,天然堆石坝和大峪沟内1997年修建的多道拦挡坝为特大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多个集中固体物源。对于泥石流这种灾害,号主认为宜疏不宜堵。因此,合理的策略应是在形成区,采取措施,水、石分制,控制泥石流的规模,引导其排走,对于淤积的部分,事后及时进行清理。
附上中国西部山区已查明的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城镇(截至2001年):
【规范条文】泥石流发生后,应及时对桥涵进行检查。发现桥涵存在冲毁、淤积等破坏情况时,应及时处治。
【条文说明】无。
【观点解析】实际上需要处治的范围不只是桥涵。泥石流发生后,应当对桥涵上、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泥石流导流槽进行清理,确保下一次泥石流能够进入导流槽,并及时排走。
中交路桥科技依托勘察、检测(含特检)、设计等传统行业能力,可提供“检、诊、修、应”的全生命周期综合一体化服务,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提升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隐患发现、防范、化解、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迈向智慧城市的新时代征程中,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将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安全运行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的平稳运行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