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以T形梁桥最为普遍,我国常用的标准跨径有四种,分别为 10m,13m,16m和20m。它的上部构造由几根 T 形截面的主梁、横隔梁及通过设在横隔梁下方和隔梁翼缘顶板处的焊接钢板连成整体。
1.构造布置
(1)主梁布置
对于设计给定的桥面宽度(包括行车道和人行道宽度),如何选定主梁的间距(或片数),这是构造布局中首先要解决的课题。它不仅与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以及构件的吊装质量有关,而且还涉及到翼板的刚度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跨径大一些的桥梁,增大主梁间距,可以减少主梁片数,是比较经济的,但给吊装增大了困难。当吊装质量允许时,主梁间距采用 1.80 - 2.20m为宜。
(2)横隔梁布置
横隔梁在装配式T梁中起保证主梁相互连接成整体的作用,它的刚度愈大,桥梁的整体性就越好。一般来说,端横隔梁是必须要设置的,跨内横隔梁随跨径增大可以设1-3 道,间距采用5 - 6m为宜。跨内横隔梁的高度通常做成主梁高度的3/4左右;梁肋下部呈马蹄形加宽时,横隔梁延伸至马蹄的加宽处。横隔梁的肋宽常采用120 - 160mm
2.主梁的钢筋构造
装配式T形简支梁桥的钢筋可分为纵向主钢筋、箍筋、斜(弯起)钢筋、架立钢筋和分布钢筋等几种。
简支梁承受正弯矩作用,故抵抗拉力的主钢筋设置在梁肋的下缘。随着弯矩向支点处减小而剪力增大,主钢筋可在跨问适当位置处切断或弯起。为保证主钢筋在梁端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和加强支承部分的强度,《桥规》( D62)规定,至少有2 根,并不小于20%的主钢筋伸过支承截面。筒支梁两侧的受拉主钢筋应伸出支点截面以外,并弯成直角顺梁端延伸至顶部,与顶层纵向架立钢筋相连。两侧之间不向上弯起的受拉主钢筋,伸出支承截面以外的长度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环氧树脂涂层钢筋为12.5倍钢筋直径);R235钢筋应带半圆钩。
由主钢筋弯起的斜向钢筋用来增强梁体的抗剪强度,当无主钢筋可供弯起时,尚需配置专门的焊于主钢筋和架立筋上的斜钢筋,斜钢筋与主梁的轴线一般布置成450角。弯起钢筋应按圆弧弯折,圆弧半径(以钢筋轴线计算)不小于10d(d为弯起钢筋直径)。
箍筋的主要作用也是增强主梁的抗剪强度,其间距不应大于梁高的1/2且不大于400mm。
在支座中心向跨径方向长度相当于不小于一倍梁高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00mm。近梁端第一根箍筋应设在距端面一个混凝土保护层距离处。
为了防止梁肋侧面因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等原因而导致裂缝,需要设置纵向防裂的分 -布钢筋。分布钢筋的直径一般为6 - 8mm。愈靠近梁下缘,混凝土拉应力愈大,故应按“下密上疏”排列布置,其间距在受拉区不应大于腹板宽度,且不应大于200mm,在受压区不应大于 300mm。在支点附近剪力较大区段或预应力混凝土梁锚固区段,腹板两侧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应予增加,纵向钢筋间距宜为100 - 150mm。
架立钢筋布置在梁肋的上缘,主要起固定箍筋和斜筋并使梁内全部钢筋形成立体或平面骨架的作用。
为了防止钢筋受到大气影响而锈蚀,并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黏着力,钢筋到混凝土边缘需要设置保护层。若保护层厚度太小,就不能达到以上目的,太大则混凝土表层因距钢筋太远容易破坏,且减小了钢筋混凝土截面的有效高度,不利于受力。主钢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I类环境条件为30mm;II类环境条件为40mm;Ⅳ类环境条件为45 mm。混凝土表面至箍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I类环境条件为20mm;II类环境条件为25mm;Ⅳ类环境条件为 30mm。混凝土表面至防裂分布钢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I类环境条件为15mm;II类环境条件为20mm;Ⅳ类环境条件为25mm。为了使混凝土的粗集料能填满整个梁体,以免形成灰浆层或空洞,规定各主筋之间的净距主钢筋为三层或三层以下者不小于30mm,且不小于钢筋直径;三层以上者不小于40mm,且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25倍。
T梁翼缘板内的受力钢筋沿横向布置在板的上缘,以承受悬臂的负弯矩。在顺主梁跨径方向还应设置少量的分布钢筋。板内主筋的直径不小于10mm。分布筋的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200mmo 图2-17为标准跨径为20m,行车道宽7m,两边设0.75m人行道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 形梁块件构造,主梁混凝土采用C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