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的条件下,地下形成一层能长期保持冻结状态的土,这种土叫多年冻土。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分布有成片的多年冻土。低温地带的多年冻土往往含有大量水分,或夹有冰层,并有一些不良的物理地质现象,易引起的路基病害主要有:路堑边坡坍塌,路基底发生不均匀沉陷;或由于水分向路基上部积聚而引起冻胀、翻浆;路基底的冰丘、冰堆往往使路基鼓胀,引起路基、路面的开裂与变形,而溶解后又发生不均匀沉陷等。针对其病害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养护,应采取“保护冻土”的原则,做到“宜填不挖”。除满足不同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路基填筑的最小高度外,另加50cm保护层。路基填方高度不宜小于1m。
(2)养护材料尽量选用砂砾等非冻胀性材料,不适用黏土、重黏土之类毛细作用强、冻胀性大的养护材料。
(3)加强排水,防止地表积水,保持路基干燥,减少水融,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应完善路基侧向保护和纵、横向排水系统,一切地表径流应分段截流,通过桥涵排出路基下方坡脚20m以外。路基坡脚20m以内不得破坏地貌,不得挖除原有草皮;取土坑应设在路基坡脚20rn以外;路基上侧20m处应开挖截水沟,防止雨雪水沿路基坡脚长流或向低处汇积,造成地表水下渗,路基下冻土层上限下降。疏浚边沟、排水沟时,应防止破坏冻层,导致冻土融化,产生边坡坍塌。
(4)受地形限制,路基填筑高度不够时,应铺筑保温隔离层,隔温材料可采用泥炭、炉渣、碎砖等,防止热融对冻土的破坏。
(5)防护构造物应选用耐融性材料。选用防水、干硬性砂浆和混凝土时,在冰冻深度范围,其标号应提高一级。
(6)流冰的治理宜采用下列方法:将路基上侧的泉水,夹层和透水层的渗水,从保温暗沟(或导管)导流出路基外,如含水层下尚有不冻结的下层含水层,则可将上层引入下层含水层中排出。具体做法是将泉水源头至路基挖成1m深沟,上面覆盖柴草保温材料,再修一小坝积水井(观察眼),路基下放导管(直径30cm),管的周围用保温材料包裹,防止结冰,避免冰丘的形成。
(7)提高溪旁路基的高度,使其高于流冰面60cm以上。因受地形或纵坡限制不能提高路基时,可在临水一侧路外筑堤埂或从中部凿开一道水沟,用树枝杂草覆盖加铺土保温,使水流沿水沟流动,避免溢流上路。如地形许可,可将溪流改至远离公路处通过。
在多年冻土区,可在路上侧10-15m以外开挖与路线平行的深沟,以截断活动层泉流,在冬季使涎流冰聚集在公路较远处,保证公路不受涎流冰的影响。根据涎流冰的数量,在公路外侧修筑储冰池,使涎流冰不上公路。
www.zjlq.net智能监测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