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建庭表示,该项技术已经实现了我国桥梁内在病害精准、量化、无损检测的技术突破。
周建庭是浙江金华人,1989年,16岁的他离开家乡来到重庆求学,他称自己读书的时候是个“书呆子”,每天教室-图书馆-寝室,都抱着数学、力学、桥梁工程等书籍看。
1993年,一则消息映入周建庭的眼帘。
“在我国众多的桥梁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存在结构性缺陷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失效隐患,需要进行定期人工检测。每座桥梁的检测需耗资数万元乃至数百万元。”从此,周建庭走上了桥梁安全评价与加固整治研究之路。
1996年,年仅24岁的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国内首次提出并构建了“截面转换加固T型梁桥理论和技术体系”。
也正是这一年,硕士毕业的周建庭留在了重庆交通大学工作,他坦言,西南山区有大量的旧桥危桥,而作为“桥都”的重庆,桥梁由于长期处于“酸雨”和三峡库区变幅水位环境之下,安全问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对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地域特色和工程背景。
“这一留就是23年。”周建庭感慨。“桥梁的突然垮塌会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对旧桥危桥进行科学利用,变废为宝,救桥于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就像人生病了会找医生看病治疗一样,桥梁也会生病,我们的目的就是及时、有效的感知到桥梁的病症,并开出对应的处方,延长桥梁的服役寿命,避免桥梁的突然失效和垮塌。”周建庭说。
这23年中,他提出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桥梁监测系统的安全评价技术”,负责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桥梁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研究”的安全评价核心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钢筋混凝土套箍封闭主拱圈加固拱桥技术”。
拱桥加固技术作为创新成果之一,周建庭作为第三完成人于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路在用桥梁检测评定与维修加固成套技术”,这是在桥梁检测评定加固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研究形成“基于安全性评估的石拱桥加固成套技术”,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的“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发及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在拱桥维修加固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23年内,周建庭带领他的团队,先后研发了10余种桥梁检测、诊断和加固创新理论和技术,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1项,并在全国16个省市的2000多座桥梁上得到成功应用。
近年来,他融合桥梁、电子、计算机、机械、数学、物理等交叉学科,致力于攻克桥梁隐蔽结构状态感知难、桥梁状态诊断评估实用技术缺乏、桥梁维护对策缺乏针对性以及结构性能提升技术适应性不强等桥梁健康监测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
周建庭举例,在检测时,在桥梁的一些部位安装传感器,桥梁有什么问题,传感器就会把数据传回来,实现桥梁整体状况的安全把控。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制的检测装置,实施桥梁隐蔽病害的无损检测。
“这样,再通过对数据、参数监测和分析,桥梁的管养人员就知道桥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精准‘治疗’。”周建庭说。
据悉,周建庭今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公路桥梁内在病害感知难题,首创了基于自发磁场变异特性的桥梁钢筋锈蚀和拉吊索腐蚀断丝无损量化检测技术与装置,研发了桥梁钢绞线钢束和精轧螺纹钢筋有效预应力现场检测新技术与装置,研制了桥梁索塔裂缝自动巡检与精准感知量测技术与装置,实现了我国桥梁内在病害精准、量化、无损检测的技术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