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隧道施工过程中地面塌陷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因素:
(1)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条件区域,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
(2)地下水的影响,特别是丰富的地下水或大量涌水地段,会极大增加塌方的风险。
(3)岩体结构特征,岩体越破碎、松散,发生塌方的可能性越大。
2、设计考虑不周:
(1)在选择隧道位置时未能充分分析可能的坍塌风险,没有避开潜在的不良地质地段。
(2)缺乏详细的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导致施工方案失误。
3、施工方法与措施不当:
(1)施工方法与地质条件不匹配,工序间距安排不合理,支护不及时或不符合要求。
(2)爆破扰动过大,喷锚支护质量不佳,监测不到位等。
4、自然原因:
降水量大,尤其是持续降水,如果地表排水系统不完善,大量的地表水渗入地下,影响围岩稳定性。
5、人为因素:
包括管理上的疏忽,比如施工管理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对复杂地质条件认识不足;施工经验缺乏等。
二、 为了预防隧道施工中的地面塌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超前地质预报:通过先进的探测技术了解前方地质情况,特别是在接近不良地质地段时。
2、合理的防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下渗,处理地下水问题。
3、优化开挖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挖和爆破方法,确保遵循“短进尺、弱爆破、紧支护、勤测量”的原则。
4、加强初期支护:提高初支刚度和承载力,尽早封闭成环。
5、控制工序衔接:避免工序失衡,保持仰拱、二次衬砌和开挖面之间的合理距离。
6、预加固地层: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岩层,使用管棚、注浆等方法增强围岩自稳能力。
7、建立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响应计划。
8、重视监控量测:配备专业队伍全程配合施工,并依据实时数据指导施工过程。
这些措施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来实施,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常见塌陷的征兆可以从多个方面观察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地面裂缝:
地面出现环状、放射状、平行交错状等形状的裂缝,这些裂缝可能是地下结构失稳或土体移动的表现。
2、筑物异常:
(1)建筑物可能会发出异响,这可能是由于地基下沉引起的墙体开裂或者倾斜。
(2)墙体、地板或天花板上出现新的裂缝,尤其是不规则的裂缝,可能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塌陷。
(3)门窗变形,难以开启或关闭,也可能是地面沉降的一个信号。
3、地下水变化:
井水、泉水突然干枯,或者变得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这些现象都可能表明地下空洞形成或有大量土体流失。
4、地表形态改变:
(1)地面出现下凹或隆起,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如降雨、施工等。
(2)道路或人行道表面出现不寻常的起伏或裂缝。
5、植被变化:
植被生长状态发生变化,例如植物突然枯萎死亡,这可能是地下水分供应中断的结果。
6、隧道和地下空间特有的征兆:
(1)监测设施所反映的围岩变形速率或数值超过允许范围。
(2)喷射混凝土产生纵横向的裂纹或龟裂。
(3)在隧道顶部或侧壁发现不断掉下土块、小石块,或者支撑间隙不断漏出砂、石屑。
(4)支撑梁、柱变形或折断,楔子压扁压劈,支撑发生破裂声。
(5)隧道内渗水、滴水突然加剧或变浑。
7、其他:
如果在隧道施工区域附近,可能会听到从地下传来的声音,如岩石破裂声或者其他异常噪音。
上述任何一种或多种迹象,应该提高警惕,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和处理。特别是当这些迹象出现在人口密集区或是关键基础设施周围时,更需要迅速采取行动以防止潜在的危害。
中交路桥科技依托勘察、检测(含特检)、设计等传统行业能力,可提供“检、诊、修、应”的全生命周期综合一体化服务,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提升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隐患发现、防范、化解、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迈向智慧城市的新时代征程中,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将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安全运行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的平稳运行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