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路桥科技是从事工程检测监测、城市安全监测预警与评价、数字智能化研发为一体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集团企业。
新闻资讯
灾害预警响应的痛点难点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4-08-30 14:49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通过梳理涉灾害预警典型类型的舆情反馈,中交路桥科技总结灾害预警响应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痛点难点:

1、精准预警仍受技术限制。“预警早一秒,风险少一分”。以防汛抗洪救灾为例,相关举措不能迟动,更不可盲动,需要气象预报预警有效发挥“消息树”作用,才能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但精准预警并非易事,精准的天气预测仍受技术限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曾指出,要实现更精准的天气预报,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而且要精确到较小区域尺度。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在不同区域,气象预测面临的难度也不尽相同。此外,突发性灾害的天气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对突发性短历时强降雨还无法做到精确预警。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舒乐乐指出,局地对流变化快,难以预测。气象预报现有的技术条件只能实现对一个较大范围内平均情况的预测,对局地小尺度的强降雨、大气与植被相互作用等过程的高效模拟和精准预测,仍是气象科学研究面临的难题。

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应急管理部洪涝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涛认为,加强洪灾预警,要特别注意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他指出,大部分洪涝灾害人员伤亡都是山洪带来的,大部分雨量站都设在人员密集的低海拔地区,中高山带大暴雨监测存在盲区。需要发展新型雨量监测技术装备,切实加强对山区中高海拔地区坡面大暴雨监测密度和精度,消除中高山带暴雨监测的空白。

5bb2ccaef441dbae3575f8c9c3a8ee87.jpg

2、预警决策环境复杂多变。① 存在权力冲突。国家行政的灾害预警响应,本质上是人民权力在应对灾难时的积极干预,涉及到公权力成本及效率等问题,需要得到公民的积极主动配合,才能使这种公权力的行使尽可能地惠及更多人。如何破解预警响应中有令难行、有禁难止的难题,应是相关部门持续探索的重要方向和课题,以早日杜绝此类情形的重复发生。② 灾害预警响应需要多部门联动响应。准确的灾害监测预报是精准预警的前提。

杨涛指出,对洪灾等地质灾害的预报并非一个部门就能做到,需要应急指挥体系整合气象、水文、水利等多个系统的信息,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防灾减灾工作涉及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既包含部门内部的工作机制,也包含与外部门协同配合的机制。只有内外机制结合起来,在灾害预报预警发出之后,各部门应急联动才能无缝衔接。预警发布后多部门要联动响应。比如暴雨会产生怎样的危害,预警用什么方式发;预警之后其他部门如何行动,单位是否实行弹性工作制,公交、地铁是否停运,学校、培训机构是否停课等,都要一体化考虑。

3、基层人员执行转移过程存在“思想包袱”。如在自然灾害预警响应过程中,基层告知群众紧急避险转移,群众因各种原因执意不离开而受伤。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工作人员是否需要负行政或者法律责任?不少基层受访者担忧,劝说后群众一直不转移,只好采用背、抱等方式强制转移。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基层干部劝说群众转移避险,已经履行了职责义务但判定标准和界限在哪里?此外,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王中根研究员指出,过度预警、多重预警等问题,会对基层工作人员带来诸多困扰。面对极端、非常规降水等灾害情况,各地需要进一步修订应急预案,真正触达基层、普通公众,不断提升预警后的应急响应能力。

4、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给灾害预警响应带来新变化、新挑战。近年来,极端天气正在变得愈发频繁强烈。多种极端天气事件耦合,给灾害预警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气候变化引发区域性灾害规律变化也给灾害预警响应带来挑战。2023年8月11日18时许,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道喂子坪村鸡窝子组突发山洪泥石流。同为西北地区的甘肃景泰喜泉镇马场山区域也发生山洪,导致5人遇难。2021年7月19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区也遭洪水袭击;2022年8月17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泥石流致使河流改道,2个乡镇6245人受灾。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殷杰教授指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遭遇山洪的情况可能增多。而相同地势起伏下,国内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山洪的表现也是不太一样的——在湿润地区,因为有大量植被和草木,可以减缓洪水汇流的速度。但干旱半干旱地区,裸露的黄土面积相对大、沙石多,缺少植被的阻拦,加上水不易下渗,山洪的汇流量有可能更大,速度也更快。

近几年,“北涝南旱”一词被高频提及,其说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事件逐渐增多,更容易引发山洪灾害。而南方地区在整体湿润的大背景下,则可能出现更多的干旱情况。殷杰认为,这不代表着以往北方干旱南方湿润的大格局就彻底变了,但趋势已经开始有所呈现。

bbe8b6cc68958114969e8e73bdcc52a0.jpeg

5、民众防灾意识不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灾难来袭之前不听劝阻劝导而任性作为、一意孤行,刨根问底还是防灾减灾知识匮乏。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等各方面原因,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老、少、边疆、穷”的地区或者连片特困区,受限于地方财政的情况,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较少、覆盖面较低。同时,基层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基层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麻痹侥幸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大多数人对国家防灾减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知之甚少。特别是此前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的地区,更多群众存有侥幸心理,缺乏主动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需求,也缺乏对灾害预警应有的重视和认识。

6、预警传递链条受阻。如灾情导致受灾地区电力供应中断,通信设施被损毁,进而致使受灾区域发生网络通讯信号中断,预警传递受到影响;基层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员补助标准过低,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重要环节相关人员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谎报、瞒报预警信息,应急联动出现“叫快应慢”等。

中交路桥科技依托勘察、检测(含特检)、设计等传统行业能力,可提供“检、诊、修、应”的全生命周期综合一体化服务,推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提升城市安全运行风险隐患发现、防范、化解、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为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迈向智慧城市的新时代征程中,中交路桥科技有限公司将始终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和优化城市安全运行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的平稳运行贡献科技力量。

上一篇:
干货必备!19类城镇燃气典型隐患问题处置措施法律法规梳理
下一篇:
如何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