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埋置于地层中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1970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的隧道会议综合了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为:“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超过2m2的洞室。”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建成
中国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大国,但还不是建设理论强国,许多现代设计理论仍然来自西方,我国原始创新的地下工程建设理论需要得到系统的总结与发扬,每一个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者都应肩负起这个重任,建立中国自己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理论体系。
隧道工程建设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学科的科学思想体系、研究对象、服务领域及在工程技术上的广泛应用,使其具有地学、力学、技术学科的特征和显著的多学科交融的性质,既具有基础研究的内容,又带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隧道工程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至今尚未成熟。
建设过程具有复杂性
地下工程受地理与地质环境、工程情况、经济水平、材料科学发展水平、施工过程控制水平以及地下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其建设过程具有复杂性。地理与地质环境本身就是复杂的,它是天然的介质(涉及地应力、地下水、岩性、地质结构、地质构造等),几乎没有地质条件完全相同的两个工程。工程情况则是指工程规模、断面形状与尺寸、施工技术、过程控制、环境控制、工程材料和人机料的协调水平等,这些因素又具有显著的历史特征与动态特征。工作面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性、技术发展的历史性均增加了地下工程的复杂性。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动态信息化施工、动态信息化设计、结合实际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在地下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特别性。
要想解决岩石力学在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普及问题,单纯应用力学、数学的理论分斤是行不通的,必须从隧道工程实际出发,以系统概念为指导,依靠原型观测的验证修改,走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工程类比相结合的道路。
体现人文、自然和谐性
隧道及地下工程应能顺应自然与人文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对自然的掠夺;应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而不是一片灰白和荒漠。城市建设不能失掉风貌,欧洲一些城市就采用地下立交形式突出其城市特色。采用摩天大楼、大型高架立交桥、穿河跨海大桥等地面建筑的做法,在使用中已出现了污染城市环境、增加安全隐患的负面影响。美国城市基本放弃了高架高速路;波士顿从1999年开始拆除高架路,恢复地面,发展地下铁道和地下公共交通,让步行者拥有城市。
文章出自隧道检测www.zjlq.net,转载请注明。